查看原文
其他

这个姑娘29岁辞职作画,让中国绘本走向世界,《纽约时报》评委看了都想哭

读者 加西视界 2021-04-16



2015年12月,一个姑娘的铅笔画绘本在美国首发便引发轰动。




《华尔街日报》将其选为2015年度十佳儿童图书;


美国《纽约时报》更是从每年几千部投稿中,将其选为2015年度十佳儿童绘本,评委亨特对其大加赞赏,称其为“梦幻题材的无字处女作”。


“我们觉得很感人,看了想哭”,它足以与《抵岸》、《雪人》等大师级作品齐名。


2016年它又获得美国漫画最高荣誉艾斯纳奖提名···



《纽约时报》评选出的2015年度十佳儿童绘本


查看绘本的作者,人们才惊奇发现Guo Jing的名字,这个普通的中国山西姑娘,不是什么名家大师,却让中国绘本走向世界,第一次在国际上拿到如此重量级的荣誉。




全书100多页均由铅笔绘制,没有一句介绍或对白,只在故事里的一张纸条中写了一句:我去姥姥家了。


故事讲了一个小女孩被父母留在家中异常孤单,给父母留了张字条,就一个人坐车去姥姥家。




谁知在车上睡着了,醒来空无一人,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,小女孩无比惶恐,边走边哭,进入了一片陌生的森林。




这时在森林中出现一只麋鹿,

驮着小女孩腾空而起,

小姑娘和麋鹿、小海豹

在云端快乐地遨游。




不料却被鲸鱼吞进肚里,

趁鲸鱼喷水的时候,

才得以逃离,

最终小女孩被麋鹿送回家中,

得以和父母团聚。




郭婧坦言绘本的灵感来源于小时候的真实经历,“那个胖墩墩、留着短发的小女孩,就是我自己”。


1983年生于山西太原的郭婧,是独生子女,孤独在她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


父母白天上班,就把她锁在家里,唯一的陪伴就是电视,但电视节目很无聊,要么是新闻,要么是京剧。


郭婧就模仿京剧里的人物,把床单披在身上,穿着妈妈的高跟鞋在屋里咿咿呀呀,踱来踱去。




她心里祈祷盼望着父母能早点回家,还在纸上画出各种祈祷的图案,但妈妈是医生,每天要面对数百位病人,工作高度紧张。


即便回到家中,热情与耐心早已在跟病患的沟通中消耗殆尽,只想好好睡一觉休息,郭婧虽然希望妈妈给她讲故事,陪她玩游戏。


但懂事的她将妈妈的辛劳看在眼里,便一个人躲到一边默默玩。


更多的时候她坐在桌前,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,她无比怀念以前住平房时跟小伙伴们疯玩的日子,跳皮筋、踢毽子、跳房子···




“孤独是人生的常态,它造就无聊平庸,也可以成就天才,关键取决于你能否在自在地环境里发现自己,对一件事有强烈的渴望并追寻。”


为了打发无聊孤寂的时光,郭婧把以前欢乐美好的记忆都画在纸上,一个人在回忆的世界里乐此不疲。


但父母偶然看到她的画作却震惊不已,她们惊异于女儿在绘画方面展现的天赋,将她送到了美术培训班学习。


绘画启蒙老师高老师,发现她画的线条很粗野,比男孩都狂放,但却没有纠正她,而是鼓励她个性的发挥,考虑到当时中国教育的状况,郭婧至今心存感激。




最终一路下来,当年的小姑娘被天津美院录取,但父母亲戚们考虑到“成为专业画家,是整个家庭都要冒险的事情”,建议她选择雕塑专业,将来方便转行。


大学那几年她活得很痛苦,相比于画画,她的天赋在雕塑上似乎凭空消失,最后老师都笑称:你也就画画还行。


自卑、悔恨占据了她的心灵,她无法活成别人期待的自己,一个人躲在宿舍,一遍遍地画自己。


“孤独永远是一个人的事,有时填满需要整个世界,而有时,一张画纸足矣。”




2004年郭婧从天津美院毕业后,毅然离开了父母给她安排的舒适工作,选择“北漂”,简历上只简单写着能画画就行,最终被一家网游公司录取做游戏原画师。


从小安稳乖巧的她,就这样第一次违背父母的意志,迈出了人生自主选择的第一步。


“人生只有一次,你不是父母人生的翻版,也无法活成别人眼中期待的自己。”


“人生最大的灾难,就是在众人的喧嚣声中迷失自己,在重大的人生抉择中,一次也没能听从内心深处的声音。”




2009年底,她还被新加坡一家游戏公司聘用,继续从事动画概念的设计工作。


初到国外,一切都倍感新鲜、好奇,拿着丰厚的工资,住着优越的环境,所有的一切都让她欣喜。


但随着时间的流逝,她慢慢发现老板为了迎合投资者的口味,跟随欧美和日本的脚步,一味追寻流行元素,根本不重视动画的原创设计。


她多次向老板阐明动画设计要根植民族文化,而老板对此置若罔闻,反而分配给她的任务越来越少,同事也刻意对她疏离。




身处异乡,辛酸孤独再一次将她裹挟,2012年的中秋夜,思乡的情绪蔓延全身,望着月光,她又回忆起六七岁时,独自坐公共车去找姥姥的经历。


醒来坐过站,下车一边走一边哭,倔强的她没有向任何人求助,最后终于找到对的站点到了姥姥家里。


这一幕幕经历就像发生在昨天,在脑海里挥之不去,奶奶的疼爱,奶奶怜惜地捧着她小脸的那双粗糙的大手,这段温暖的经历强烈地激发了郭婧心底创作的欲望。


“有些温暖的回忆,从不曾从我们世界抹去,它潜藏于我们的记忆,在某个生命节点,一经触发,便给予人无限的勇气。”




2012年底,郭婧辞去新加坡的工作,回国决定专心从事绘画创作。


虽然得到了父母的理解支持,也有儿时的经历作为灵感源泉,各种风景、人物都能信手拈来,但她越画越觉得怎么都不对。


“故事该怎么讲述,别人又会如何看待这个幼稚的故事”,反反复复折磨着她,画到一半,她进入了进退两难的窘境。


而此时周围的人又跳出来冷嘲热讽“放着国外优厚待遇不要,却跑回家里把自己关起来画画,是不是缺心眼?”


“身在福中不知福,净瞎折腾,看她能画出个啥名堂来。”


各种声音让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:是啊,我何必这么为难自己,是不是当初太冲动了?




管不了那么多了,

开弓没有回头箭,

既然是内心想做的事,

那就义无反顾地做下去。




神奇的是,当她的心静下来,向内挖掘,那个可爱的小姑娘竟自然而然地流于笔端。


思如泉涌,行云流水般地,根本不需要她先前缜密地构思,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真实。


为了抓住这可贵的灵感,她每天都舍不得睡觉,也不再出门,满脑子都是绘本,朋友们都说她魔怔了,但只有她自己甘之如饴。




像苦行僧般地“修行”一年半后,她100多页的铅笔画绘本问世,被《纽约时报》《华尔街日报》《今日美国》等分别评选为十佳儿童绘本和十佳儿童读物。


这些荣誉已不重要,关键是完成的那一刻,她彻底治愈了自己,相比于对外在世界不断地求索抓取,清净孤独更能触摸到灵魂的真谛。


“哪怕全世界都对你表示怀疑,只要认清自己的内心,不问结果地日日磨砺,总有一天阻挡你的困境,也会反过来帮你。”


“最难的不是认识这个世界,而是终其一生,你都没能认清你自己。”




人这一生,

不在于你抓取了多少物质荣耀自己,

而在于你能清醒地认识内心,

固守住一座精神花园,

在黄昏弥留之际还能骄傲地说:

我来过,我活出了自己。


图片源自独生小孩,部分资料源自中信出版社、《风流一代》


编辑:虢雪
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